top of page
IMG_2985.JPG

Project no.1 消失的五官
​2018

在帳號開啟的一開始,當時就已經很多人在說:「如果不用同一種風格,就不會有識別度,沒有識別度,就不會有人記得你follow你...」,風格原本就是一個假議題,但反正也沒試過固定風格,個人IG的po文也相當雜碎的我,想說不如就來一個風格固定的挑戰,於是,另開了一個IG帳號,開始了每天一幅畫的挑戰,而選擇的內容,卻正是”我不容易記起別人“的自身的這個症頭*1議題。(有種我可能不記得你,你會記得我?的反差)

因為原生家庭及當時經歷交雜的緣故,自己並不擅長記人,還不到醫學上的臉盲病症,但確實在小學的某個時間點,才很驚訝地發現自己失去對人臉的辨認與記憶他人名字的能力。真的失認多半是大腦損傷造成,而還能從更多的線索拼湊出來以及只要接觸多次夠熟悉的輕症如我,應該跟當時的心因有關係,總之從小學之後就成為一個如果不是頻繁接觸,就很難記起人的名字與臉的人,怕認錯人而不敢打招呼,也得跟新朋友先警告自己很不會認人,會需要一個人愈多關於他的資訊來記憶起這個人,所幸可能也不是那麽嚴重,所以看起來很正常,只是社交上比較退縮無能

同時在畫面上,如果角色沒有臉,也有一定的程度,容易讓人代入情境*2,於是風格的設定上,選擇了沒有臉作為相*3 ,所有的人物都拉掉了五官,因此這階段的作品名為 消失的五官

每日在線上隨當天的情境創作,而後也在線下出了迷你的豆本zine*4,增加了更多說故事的內容

*1 症頭tsìng-thâu :病症,台語發音

*2 曾有人訪問丁丁歷險記的作者Georges Prosper Remi (筆名Hergé)為什麼將人物的五官簡化得那麼簡單?Hergé 表示,如果把眼睛的細節畫出來把鼻子畫大畫小,有了特質,就會跟誰像同時跟誰不像,變得簡單削弱了個人特質,希望能讓看書的人都能把自己代入進去

*3 相:容貌、外形、模樣

*4 豆本:微型書、一本很小的書。隨著時間的流逝,可以稱為微型書而不是一本小書的標準已經發生了變化。今天,大多數收藏家認為只有高度,寬度和厚度小於或等於3英寸的書籍才是微型書籍,尤其是在美國。許多收藏家認為,十九世紀和早期的4英寸書籍可以歸入微縮模型。各種尺寸的3-4英寸的書籍都稱為超小型書籍。

Zine:它指的是一種獨立、非大量的印刷品,有雜誌(magazine)的概念,但去掉了字頭「maga」,ZINE能更微小、更自我、更彈性,從策劃、製作、印刷到裝訂,沒有任何出版限制──表現出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,最重要。

bottom of page